“年轻人没有希望、没有梦想、没有干劲,日本已陷入低希望社会!
”
2017年8月,书评君为此曾发出《不买房、不结婚、不生养,由于他们怕输》解读日本年轻人何以进入“低希望社会”,随后引起一阵热议。
大前研一,1943年生,管理学家、经济评论家,出版有《无国界天下》《环球舞台大未来》等作品。他的评论不雅观点尖锐而广受争议。《金融时报》曾刊文描述他:“当绝大部分日本人还在小心翼翼不敢搪突别人时,大前研一却是生硬率直,有时还单刀直入般地粗鲁。”
而2017年,日本PHP研究所亦推出大前研一关于“低希望社会”的解读,及其对策。所磋商的主题既是年轻人也是老年人。如今中译本也翻译为《低希望社会》(机器工业出版社2018年8月),副标题是“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危急与破解之道”。低希望的年轻人不必多说,贷款期限达三十五年,银行信贷利率几次再三调低,且不高于2%,却还是无人问津;损失物欲和成功欲,对付车和奢侈品嗤之以鼻﹔“宅”文化盛行,一日三餐因陋就简。无论物价如何降落,消费都无法得到刺激。
日本电视剧《我不是结不了婚,只是不想》(2016)所折射的,不再是半个世纪前经济高速增长下的那种年轻人。不买房、不结婚、不生养,乃至都不出门,成为盛行。
不愿消费的还不但是年轻人,连老年人有车有房,也陷入了“低希望”的困境,“只管即便不费钱,而是存钱以备时时之需”。而他们曾经是20世纪70、80年代日本经济腾飞期间的新中产阶级,彼时的“高希望”如今一去不复返。
大前研一认为,最根本的缘故原由是他们对自己的老年生活和日本的未来感到不安,缺少信心和安全感。30岁的年轻人也开始存钱,缘故原由也是对老年生活感到不安。如今这种征象导致的结果便是,等到临终时,日本的老年人均匀每人拥有3500万日元的金融资产。
“为了安享晚年而努力存钱,但等到老了往后又不费钱,存款不仅全都剩下了,还多了不少,然而人却去世了。”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在科技与经济领域有主要进步,并不完备是人们所说的“失落去的10年(20年或25年)”那样,但身为日本人的大前研一显然更乐意、也更须要对其国度作批评以阐发问题。他坚持认为,人们对未来的不安是经济无法被刺激的根本缘故原由,而在他看来安倍首相并未真正认识到这一点。
安倍首相在上任之初为了重振日本经济,提出了三大政策,即“三支箭”,分别是“大胆的金融政策”“灵巧的财政政策”“刺激民间投资为中央的经济增长计策”。紧接着为了迈向“一亿总生动社会”,安倍首相又提出了“新三支箭”——“孕育希望的强大经济”“构筑梦想的育儿增援”“安心的社会保障”。虽说气势上很强大,但在重振日本经济这一问题上,可以说这几支箭一支都没命中。
虽然如此,但安倍首相直到现在依然想实行他的安倍经济学。然而,当初由于害怕受到安倍首相攻击的大众媒体也开始揭橥一些批驳性文章。例如,《日本经济新闻》在2016年12月23日刊登的《缺少构造性改革的预算案,安倍经济学已露出马脚》一文,直批安倍经济学。
“劳工不敷”与“日元贬值”:经济无法好转之以是安倍经济学的所有政策都没有显著成效,是由于日本政府对现实有着缺点的认识。例如,安倍首相说,“通过履行安倍经济学来推动日元贬值,那么那些迁至境外的制造业就会迁回日本”。显然这是绝对不可能的。由于纵然这些制造业迁回日本,在日本也早已没有在工厂事情的工人了。
日本拥有大量劳动力的期间是20世纪70年代经济高度增长的期间,距现在也有40多年了。确实,在那个年代,由于从地方中学毕业的年轻人纷纭涌向大城市求职,以是只假如都城圈的工厂,劳动力都很充足。但一进入20世纪70年代,地方的初中毕业生集体涌向东京就业的景象逐渐成为过去式,位于城市周边的制造业为了招到工人,开始向东北等地的屯子地区迁移。
日本三十年经济发展水平变革(1980-2010),1991年是其结束出发点。数据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环球经济展望数据库,2011年9月。图片制作:喷鼻香港贸发局经贸研究网。
现在,由于日本的少子化征象日趋严重,再加上大学升学率的提高,如今纵然在地方也很少有初中毕业的工人了,而那些到了二十二三岁还连一根铅笔都没削过的大学毕业生,并不适宜工厂的生产事情。如今的大学毕业生都是趋于充分就业的状态,以是谁也不想专门去工厂事情。
因此,劳动密集型工厂只有设在泰国等新兴市场国家才能确保充足的劳动力。当然这种征象并非只涌如今日本,蓝领阶层不敷是所有发达国家都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果日本想招募成百上千的工厂工人的话,就只能像德国那样依赖外来移民了。
我曾经参不雅观过位于德国汉诺威的一个轮胎工厂,在那里,除了厂长,剩下的工人险些都是外来移民。德国的失落业率只有4%(欧洲标准:欧盟统计局),失落业率能够如此之低也是一定的。
以是,日本要想拥有充足的劳动力,政府就必须接管移民,引进100万人旁边的外国劳动者。但是,安倍政权却不接管移民,这样下去肯定无法实现拥有数百人乃至数千人的工厂劳动力。
同样,日元贬值有利于企业出口也是谎话。长期以来,美国一直地发起贸易战且诱使日元升值,导致日本尝尽苦头。基于这样的履历,为了尽可能不受汇率变动的影响,如今日本险些所有的出口型企业都将生产地、经营地设在日元、美元以及东南亚等多种货币的国家,那里采纳对汇率变动持中立状态的“中性货币政策”。
无论是1美元兑换70日元还是120日元,这些企业都能幸存下来,而那些主见“日元必须要贬值”的企业早就破产了。或许有人会说:“经团联(经济团体联合会)不是鼓励日元贬值吗?”然而,那群人是因日元升值而饱受痛楚的一个老年人群体。
同样,被安倍首相当作经济支柱的“国土强韧化方案”“灾后重修”“培植磁悬浮中心新干线”等政策,也没有什么大的效果,只是给承包工程的土木建筑业带来了一些微薄利润而已。由于日本是一个成熟的发达国家,以是通过增加公共奇迹培植带来的经济效果一定是微乎其微的。
对付培植磁悬浮中心新干线这项政策,由于日本东海乘客铁道株式会社称要用自己的资金来建筑,以是这项政策并没有引起国民的辩论。若这条新干线开通,从东京到名古屋只须要40分钟,但区间内90%的地段均需培植隧道。JR东海该当对这项工程重新做一个基本评估,估算线路开通后一定会乘坐的人能有多少,算上公司要缴纳的税款,这项工程是否能产生利润。
《失落去的二十年:日本经济长期结束的真正缘故原由》(作者:池田信夫译者:胡文静版本:机器工业出版社2012年5月)池田信夫认为日本经济长期结束的缘故原由包括:财政赤字过于扩大;日元对美元升值,导致通货紧缩;劳动生产率低下;不平等的薪酬体系。但“最根本的缘故原由在于日本人对付未来的不安,
美国经济政策在日本行不通在安倍首相的经济智囊团成员里有内阁官房参事、美国耶鲁大学名誉教授滨田宏一、明治学院大学客座教授本田悦朗(2016年6月辞去内阁官房参事职务,现任日本驻瑞士大使)等人。这些智囊团成员都是将美国经济学引入日本的先行者,他们直到现在还坚信自己年轻时在美国所学的金融政策、财政刺激政策等20世纪的宏不雅观经济政策会完备适用于现在的日本。
很显然,如今的日本与当时美国的情形完备不一样。被滨田宏一和本田悦朗奉为圣经的经济学,其条件是“国民拥有强烈的希望”。
如今的美国仍旧是这种状态。只要利率轻微低落,国民就想着要买车、买房、买家电等。很多人职位一到课长、部长级别,纵然自己已经有了屋子,也还是会很自然地考虑在南方比较暖和的地方再买一套,以便退休后居住。由此可见,美国社会便是由一群有着兴旺希望的人们构成的。以是,在美国,只要向市场投放大量资金,或者降落利率,经济就会立时好转。不可否认这一逻辑在美国是成立的。
想确认美国属于高希望社会,去看一下美国的单身派对和单身酒吧就会理解。在美国,每到周末到处都是单身男女聚拢的单身派对。城市里还有单身酒吧,这些地方都已成为单身男女约会的场所。当然日本也有这样的俱乐部和酒吧,比如位于东京港区的夏布和六本木等街区,不过这些地方的目标消费人群多是年轻人。美国就不是这样,在美国,各个年事层的人都能找到适宜他们的聚会和酒吧。
我有一位美国朋友,虽然已经60多岁了,但每到周末他就西装革履地前往单身酒吧,自己坐在吧台饮酒,并和周围差不多岁数的女性搭讪“下周一起用饭怎么样”,切实其实便是开启了第二次青春。美国人之以是过了60岁还能够愉快地出入单身酒吧,是由于不论男女,他们都有着兴旺的希望,都想着再好好享受一下人生。
然而,60岁的日本人都在干什么呢?在公寓里狭窄的阳台上养着兰花,牵着比猫还小的狗在家附近闲步,这些朴素的兴趣就能让日本国民非常知足。对付这样一群低希望的人,很难想象他们会穿着好看的衣服,化着精细的妆容,兴冲冲地去单身酒吧。
不过,在日本,低希望的不仅仅是老年人,年轻人也是一样。如今的日本年轻人既不想买房买车,也不想结婚生子,从30岁开始就为老年生活做打算,一直地存钱。
提到买房这一问题,日本有国民长期固定利率型的房屋贷款,可以说是相称优惠的一项政策。然而,纵然利率低于1%,想要贷款买房的日本国民也相称少。若是国外有这种优惠的房屋贷款类型,一定会有很多人贷款买房。
以是,现在的日本已经步入国民失落去消费希望的“低希望社会”。国民的低希望才这天本社会最大的特色,这天本经济低迷的首恶。因此,将美国那种高希望社会的经济对策用在日本这种低希望国家,一定不会有成效。
“尽可能不负债”让日本年轻人低希望日本已经进入了人类历史上亘古未有的低希望社会。
低希望化最明显的人群是年轻人,他们本该当是最有消费希望的消费核心人群。这些年轻人的低希望可以总结为三个关键词:Mild Yankee、AEONIST和LaLaporter。
第一个关键词是“Mild Yankee”,是指那些社走运动半径仅为从自己家向外五公里以内的日本年轻人,他们成年后的朋友依然是自己初中和高中期间的朋友。
第二个关键词是“AEONIST”,即“永旺人”,指那些险些生活在永旺商城(AEON)里的年轻人。由于永旺商城里有ABC-MART、优衣库、NITORI等专卖店,在这里年轻人花一半的收入就能买齐所有生活必需品。而且,他们不仅仅在这里购物,就连与老友叙旧也选择在永旺商城里的咖啡厅或居酒屋。
第三个关键词是“LaLaporter”,是指那些生活完备环绕三井购物广场LaLaport展开的人们。“LaLaporter”自认为比“永旺人”更高等,以是会有一种优胜感。而事实上,他们日复一日的生活都在一个地方就完成了,在这一点上他们两者并没有大的差别。
现在的日本,像软银集团创始人孙正义、优衣库创始人柳井正等成功人士都该当是年轻人崇拜的工具,然而日本的年轻人彷佛并不这么认为。在他们眼里,这些成功人士都是异类,与自己本来就不是一个天下的人。日本年轻人从一开始就画好一条线将自己与这些成功人士分别隔来,“不越雷池一步”。可以看出,几十年间日本年轻人的基因完备变了。
我常常与那些二三十岁的商务人士谈天,创造他们大部分都以为自己不须要车,也不想买房,不想结婚。我认为这些想法的背后是一种“尽可能不负债”的生理。
我们年轻的时候好比今的年轻一代要穷得多。我记得在结婚时,我的人为还不到6万日元,即便那样,我们也没有由于没钱而选择不结婚。我记得在盖屋子时,住房贷款的利率超过了5%,以是还完备部贷款后,算下来利息比本金还要多得多。即便如此,那个年代的我们以为能够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主人是很高兴的事情,纵然上班须要一个多小时也不嫌麻烦。在那个年代,可以说负债并不是亏损,反而是努力生存下去的动力。
未来是不愿定的,这一点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没有改变。但是,我们那代人纵然贷款借钱也要买车买房,而现在的年轻人不会为了买车买房负债,认为努力攒钱才是明智的选择。
现在的日本年轻人成年后也不离开故乡,既不买房买车,也不结婚。一群希望如此衰退的人们,纵不雅观环球也就只有日本才有了。可以说,这是人类社会进入成本主义社会以来首次涌现这种状况。国民对汇率变动、货币供应量没有任何反应,实在也是天经地义的。
30岁就开始存钱是由于对老年生活感到不安那么为什么年轻人不积极地消费呢?显然是由于他们对未来和自己的老年生活感到不安。换言之,便是完备不信赖日本政府。若这天本政府能够让他们足够信赖,他们自然就会想着充足自己的生活,然后去消费。
瑞典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瑞典国民根本不必担心自己年迈后会被国家视为麻烦,以是大家都不存钱,也不买保险,赚来的钱全都毫无顾虑地用来享受生活。意大利的国民也是如此,由于他们不用担心自己的老年生活,以是想着要在去世前把钱花光,干脆就常常休假旅游。
然而,日本国民从30岁旁边就开始存钱,纵然存款已经足够买车买房,也还是要将一部分钱用于储蓄,以备自己老年生活。我还真没听说过有哪个国家的国民从30岁就开始担心老年生活并积极存钱。
然而,安倍首相在参加日本劳动组合总联合会举行的集会时,提出让企业给员工加薪,真是让人木鸡之呆。
对付现在的日本,纵然企业勉强给员工加薪,由于国民普遍对老年生活和未来感到不安,他们只会把那部分钱用于储蓄,而不是消费,日本经济是不会因此而好转的。显然安倍首相并没有认识到这一事实。
在日本,不费钱的不仅是在职一代,还有老年人。日本的老年人明明有钱,却一贯攥在手里不愿消费。
日本经济持续低迷已经超过25年了。一样平常在这种经济环境下,国民为了坚持基本生活是会取出存款用于消费,以是这25年来日本国民的个人金融资产该当是减少的。然而在这25年间,日本国民的个人金融资产从1000万亿日元(1990年年末)增至1700万亿日元,足足增加了700万亿日元。这正是由于老年人一贯存钱导致的。
事实是,日本的老年人普遍将每月汇入年金账户里的三成资金用来储蓄,自己却过着简朴的生活,险些不费钱。这种征象导致的结果便是,等到临终时,日本的老年人均匀每人拥有3500万日元的金融资产。
他们不费钱的情由之一,那便是存钱“以防万一”。实在,他们什么也不用做,国家每两个月就会将固定的金额汇入他们的账户,什么都不用担心,而且即便是为了享受生活花光所有的积蓄也无大碍,但是这些老年人却为了还不知道什么时候到来的“万一”而辛劳存钱。在我看来这便是一种习气。
“二战”后,日本受到联合国的严厉制裁。而且,日本事土面积本来就狭小,资源匮乏,以是要想实现战后复兴,让近一亿的国民都吃上饭,日本只能选择加工贸易这条路,即从外国入口原材料,然后在海内进行加工再出口到国外,依赖产品附加值盈利。面对这条唯一的出路,战后的日本政府将“不劳动者不得食”这种思想通过学校教诲贯注灌注给国民。这样一来,劳动者就会从早到晚汗如雨下地费力事情,产量也就大大提高了。此外,作为一个败北国,想重振本国企业就须要大量的资金,银行要想供应低利率贷款给有潜力的企业,就必须要集结全体国家的资金。因此,当时的日本政府大力号召国民“为了美好的将来而储蓄”。
这一考试测验的确取得了巨大成功,日本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天下第二经济大国,全体日本都沉浸在喜悦中。以是,在日美发生贸易摩擦时,纵然美国责怪日本,认为“日本国民普遍超负荷事情”,日本国民也充耳不闻。
就这样,他们那一代人从懂事起就一直地被家庭和学校教诲“要勤奋,不要做与自己身份不符合的事,要努力存钱”,如今他们步入老年了,日本1700万亿日元个人金融资产的大部分都是他们持有的。在“不劳动者不得食”这一思想的影响下,一贯以来他们都是咬紧牙关艰巨生活,从来没被教诲过要好好享受人生。对付这样生活了大半辈子的人,到了花甲之年,纵然有人劝他们“从今今后也要像意大利人那样好好享受人生”,他们也不知道该如何享受。
(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