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类与伪元素

先说一说为什么css要引入伪元素和伪类,以下是w3c的描述:

CSS introduces the concepts of pseudo-elements and pseudo-classes to permit formatting based on information that lies outside the document tree.

直译过来便是:css引入伪类和伪元素观点是为了格式化文档树以外的信息。
也便是说,伪类和伪元素是用来润色不在文档树中的部分,比如,一句话中的第一个字母,或者是列表中的第一个元素。
下面分别对伪类和伪元素进行阐明。

伪htmlCSS中伪类与伪元素你弄懂了吗 Docker

伪类用于当已有元素处于的某个状态时,为其添加对应的样式,这个状态是根据用户行为而动态变革的。
比如说,当用户悬停在指定的元素时,我们可以通过:hover来描述这个元素的状态。
虽然它和普通的css类相似,可以为已有的元素添加样式,但是它只有处于dom树无法描述的状态下才能为元素添加样式,以是将其称为伪类。

伪元素用于创建一些不在文档树中的元素,并为其添加样式。
比如说,我们可以通过:before来在一个元素前增加一些文本,并为这些文本添加样式。
虽然用户可以看到这些文本,但是这些文本实际上不在文档树中。

伪类与伪元素的差异

这里通过两个例子来解释两者的差异。

下面是一个大略的html列表片段:

<ul> <li>我是第一个</li> <li>我是第二个</li></ul>

如果想要给第一项添加样式,可以在为第一个<li>添加一个类,并在该类中定义对应样式:

如果不用添加类的方法,我们可以通过给设置第一个<li>的:first-child伪类来为其添加样式。
这个时候,被润色的<li>元素依然处于文档树中。

下面是另一个大略的html段落片段:

<p>Hello World, and wish you have a good day!</p>

如果想要给该段落的第一个字母添加样式,可以在第一个字母中包裹一个元素,并设置该span元素的样式:

如果不创建一个<span>元素,我们可以通过设置<p>的:first-letter伪元向来为其添加样式。
这个时候,看起来彷佛是创建了一个虚拟的<span>元素并添加了样式,但实际上文档树中并不存在这个<span>元素。

从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出,伪类的操为难刁难象是文档树中已有的元素,而伪元素则创建了一个文档数外的元素。
因此,伪类与伪元素的差异在于:有没有创建一个文档树之外的元素。

伪元素是利用单冒号还是双冒号

CSS3规范中的哀求利用双冒号(::)表示伪元素,以此来区分伪元素和伪类,比如::before和::after等伪元素利用双冒号(::),:hover和:active等伪类利用单冒号(:)。
除了一些低于IE8版本的浏览器外,大部分浏览器都支持伪元素的双冒号(::)表示方法。

然而,除了少部分伪元素,如::backdrop必须利用双冒号,大部分伪元素都支持单冒号和双冒号的写法,比如::after,写成:after也可以精确运行。

对付伪元素是利用单冒号还是双冒号的问题,w3c标准中的描述如下:

Please note that the new CSS3 way of writing pseudo-elements is to use a double colon, eg a::after { … }, to set them apart from pseudo-classes. You may see this sometimes in CSS. CSS3 however also still allows for single colon pseudo-elements, for the sake of backwards compatibility, and we would advise that you stick with this syntax for the time being.

大概的意思便是:虽然CSS3标准哀求伪元素利用双冒号的写法,但也依然支持单冒号的写法。
为了向后兼容,我们建议你在目前还是利用单冒号的写法。

实际上,伪元素利用单冒号还是双冒号很难说得清谁对谁错,你可以按照个人的喜好来选择某一种写法。

伪类与伪元素的详细用法

这一章以含义解析和例子的办法列出大部分的伪类和伪元素的详细用法。
下面是根据用场分类的伪类总结图和根据冒号分类的伪元素总结图:

某些伪类或伪元素仍旧处于试验阶段,在利用前建议先在Can I Use等网站查一查其浏览器兼容性。
处于试验阶段的伪类或伪元素会在标题中标注。

想理解更多CSS选择器,请点击:CSS选择器如此之多,你理解多少?

公告

喜好小编的点击关注,理解更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