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永定→大埔→陆丰

自从2021年4月写了第一篇文章〈葫芦輋是在什么地方?〉至今三年多,从原来好奇究竟有多少支相同原乡宗亲来到台湾,到目前联系上28支「葫芦輋来台吴姓宗亲」;以及对祖地先祖的渊源探究,理解先祖自客家祖地 – 宁化石壁迁出,开始进入客家第三次大迁移(1127-1644)期间〔陈运栋1978,45,50〕,近三百年经龙岩、永定、大埔、再到陆丰超过400公里的迁徙。

1. 龙岩→永定丰田里抚市:宋靖康之难后,吴坤二,吴承顺次子,随父自石壁迁出,原任江西吉安永兴主簿,后任御史奉政大夫,由江西调福建漳州龙岩任职遂安家龙岩,并为方便敬拜移葬承顺义冢至龙岩石排前,后世尊吴承顺为〈闽粤客家吴氏开山祖师〉·。
后居永定在丰田里抚市抚溪营内肇基,系永定开基祖,入闽二世〔张定雄1994,123〕。

php吴华陆丰客家渡台与过番 宗族与家族迁徙史迹中国台湾学者吴兆益 AJAX

迁移史迹:大埔茶阳存著堂,大埔湖寮承坤堂,龙岩石牌前吴承顺墓,大埔新村落雪坪吴坤二墓。

大埔新村落雪坪吴坤二墓

2. 永定抚市→溪南里箭滩:吴吉甫,吴坤二三子,居汀州府永定抚市营内,任广东博罗县尉,殁于任上二子扶灵柩归龙岩,葬于永定县(今湖雷镇莲塘村落)。
逢梅坎铁路培植,于1998年9月7日吉日迁葬于湖雷镇石坑村落前头岗山上。

迁移史迹:湖雷石坑村落吴吉甫墓,大埔新村落大岌上(吴吉甫妣)林婆太墓。

湖雷镇莲塘(原墓碑)与湖雷石坑吴吉甫墓(右)

吴五四郎,吴吉甫宗子,居福建永定羣萃洲,未开邑前仍属龙岩;吴五四郎与弟吴五五郎安葬吉甫公于莲塘岗时,正值时局外忧内患,元世祖已称帝登基十年,金兵南侵南宋风雨飘摇,吴五四郎率家人遂在羣萃洲(溪南里芹菜洋)箭滩(开邑前属上杭县)建起了后称为「天子楼」的堡垒式方形土楼,即现存于永定天子温泉旅游度假区内的火烧楼(原有楼名已不可考),距今近800年,以求保百口人在此赡养生息〔天下吴氏网2018〕。

迁移史迹:箭滩「天子楼」方形土楼。

3. 永定箭滩→海阳县滦州(大埔)新村落:漳州畬民陈吊眼相应文天祥组成畬军抗元期间〔宋濂1370,卷一百三十一〈完者都传〉〕,以及后来汀州畬寇钟通亮领导叛逆期间〔宋濂1370,卷十五〈世祖十二〉〕,为阔别战乱骚动,吴五四郎举家自永定箭滩迁入粤地山区,属潮州府海阳县滦州之新村落(现大埔县茶阳镇新村落村落),为入粤大埔开山祖师。

迁移史迹:大埔新村落雪坪吴五四郎墓、(吴千七郎妣)张杨儒人合墓 ,大埔新村落大岌上(吴五四郎妣)张婆太墓。

大埔新村落雪坪吴五四郎墓(上方)

大埔新村落→永定翁坑尾:台湾《吴氏宗族宝鉴》〔吴铜1959,63〕及《南洋吴氏宗谱》〔吴建平1976,122〕均载千七郎妣张氏、杨氏,生七子:大三郎、志广郎、念七郎、念九郎、德华郎、明显郎、万九郎。

而大埔《吴氏宗谱》〔吴呈礼1995,438〕〈永定江南开山祖师宣公开闽开山祖师承顺公千七郎公派〉一文,及《南洋吴氏宗谱》〔吴建平1976,130〕〈福建省永定县江南开山祖师宣公开闽开山祖师承顺公千七郎公派世系实录〉文章,载千七郎原配杨儒人、继配张儒人,生二子:念九郎、万九郎,居大埔长治甲新村落(即滦州新村落),晚年带张妣子万九郎更居永定翁坑尾。

4. 大埔新村落→大埔湖寮岭下:《中国吴氏通书》大埔篇记载:「外迁情形:吉甫孙千七郎,次子志广之孙,孔孙之子枫授,妣朱氏,由湖寮岭下村落吉溪擦子树下,于弘治十年(1497)迁去原海丰县七都……坊廓都葫芦輋」〔吴健琴2001,710〕。
「岭下村落吉溪擦子树下」,经与岭下吴庆业宗长剖析确认应为「岭下村落莒溪擦子顶风围树下」。

迁移史迹:岭下村落擦子顶风围树(吴庆业宅基地)

5. 大埔湖寮岭下→陆丰葫芦輋:吴枫授,吴千七郎曾孙(吴千七郎>吴志广郎>吴孔孙>吴枫授),明成祖永乐十九年(1421)出生在广东省大埔县同仁甲湖寮,娶朱氏生五男,因盗匪祸乱,首先与三子迁到五华县复兴镇荷树岗寨(现属周江镇利河村落),打铁谋生,数载又迁海丰县吉康都水唇镇水唇排(今属陆河县),末了于明弘治十年(1497)迁坊廓都葫芦輋(今陆丰市八万镇葫峰)开基立业〔吴圣发2006,33〕。

迁移史迹:五华荷树岗吴枫授墓,陆河水唇排(吴枫授妣)朱太妈墓,陆丰葫芦輋锡福堂、鹿鸣堂、与贵德堂。

视频加载中...

客家第三次大迁移(1127-1644)期间,即客家民系形成中的大迁徙,宗族迁徙路线为:宁化石壁→龙岩→永定抚市→永定箭滩→大埔茶阳新村落→大埔湖寮岭下→陆丰葫芦輋。

明清期间的海陆丰与葫芦輋

东晋咸和六年(331)析博罗县置海丰县,历属东官郡、循州、龙川郡、雷乡郡、海丰郡等,唐干元元年(758)海丰郡复改为循州,海丰又属循州一县。
宋熙宁三年(1070)履行保甲制,五百户为一都保,海丰分设八都,即兴贤都、石塘都、金锡都、杨安都、吉康都、坊廓都、石帆都、龙溪都。
元代属江西中书省广东道惠州路。
明代属广东布政司惠州府。
清朝沿用明旧制,海丰属广东省惠州府,雍正九年(1731)划出东部的吉康、坊廓、石帆三都设置陆丰县〔海丰县志2012,33-34〕。

海陆丰地区大部分族姓的开基祖都是在明初至清初的三百年间从各地迁入的。
个中的「福佬人」多沿海路来自福建的漳、泉、厦、莆,而客家人则多数从赣南、闽西和客属漳州经嘉应、潮州各地辗转进入海陆丰〔潘家懿2010〕。
海陆丰客家人的开基祖多数在宋元之交至明代中叶迁入,迁徙年代和路线大致是:宋元期间从赣南和闽西进入粤东地区,在惠州、河源、及程乡(梅州)等山区定居下来。
因战乱与灾荒,几代后连续南迁探求安定的生活环境;及至元末明初,有不少客家人辗转来到山区与平原相间的沿海地区海陆丰,长期定居下来成为所称的〈陆丰客家〉。

〈陆丰客家〉迁台的内在动因紧张为生存的须要〔冷剑波2007,55〕,即所居山区丘陵可耕地有限,且人口增长快速,人地比例紧张造成可耕地贫瘠的山区家族难有良好生存发展机会而外迁。
与1934年针对粤东十个县所做南洋迁民离开中国的紧张缘故原由有69.95%为经济压迫有相同的内在动因〔陈达1938,48〕。

粤东向外迁移的外在成分则为社会的动荡,包括为避免郑氏政权取得各项计策资源用以反清复明,于顺治十三年(1656)颁布的「禁海令」,以及顺治十八年(1661)刚继位的康熙天子颁布的「迁界令」。
受「迁界令」之害的是居住在沿海三五十里的界外住民,令出三日便要将田园芦舍夷为平地所有人都迁空,而界内之民在政府哀求下帮忙安插迁民而供应原已非常有限的资源,迁界后的赋役加重,也让界内人民难以承受。

康熙元年(1662)郑成功逝后郑经渡海争嗣继位,1675年郑经相应三藩事变,派提督刘国轩(长汀客家人)先后击败耿精忠、尚之信,次年尚之信加入三籓反清阵营,将惠州割让给郑经。
这时郑经拥有漳州、泉州、潮州、惠州四州首府。
刘国轩入镇惠州,与吴三桂势力划界而守。
康熙十六年(1677)刘国轩弃守惠州,惠州复归清朝,至此为害惠州三十余年的兵燹之灾才发布结束。
「三藩之乱」导致惠州公民大量去世亡,家园被毁。
康熙二十七年(1688)以尚书郎出守惠州的王煐,在诗中描述惠州兵灾后「……病而入膏肓,非止溃小疱」,没有永劫代休养生息很难规复过来〔逐日头条2019〕。

僻处山区的粤东客家人,或因收受接管界外迁民,或因复界接管招徕移垦界外,打仗到沿海与台湾及外洋干系的讯息。
这种迁移开垦的历史履历与影象,匆匆使明朝中叶之后饱受地方动荡与人口压力之苦的粤东客家公民,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平定台湾后复(展)界与次年海禁全开后,敢于渡越黑水沟到台湾开垦或下南洋垦拓的缘故原由。

明清期间葫芦輋、八万山区即为叛贼盗匪盘据之地;较为突显的有明朝嘉靖三十九年(1560)蓝一清、赖元爵的农人叛逆,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入八万,据葫芦輋扩大军队,至万历元年(1573)乱平〔颜梦竹,2024〕;时葫芦輋五世吴槐,号屏山,身材高大魁梧有力,赴京上疏戡贼。
谱载「按万历元年仲春有巨贼五端黄也乔黄蓝一清赖元爵曾一凤江汉王栗叶景清马祖昌坚拒葫芦八万三溪等乡槐公直抵京畿上疏剿平」〔吴盛煌1974,12〕。

清初则有康熙二年(1663)十一月,海丰履行迁界令,碣石总兵苏利疑惑朝廷是要他离开碣石卫城剪除其根据地,率碣石水军起兵反清,令各部将拆毁沿海迁界在线的界碑,武断反对迁界政策。
在海丰境内建立多处山寨,构筑了不少防御工事,个中之一的八万坎钟山石城(石溪村落境),距碣石约六十里,非常坚固,至今尚存残垒〔陈守继2017〕。

〈陆丰客家〉因内在生存须要及外在社会动荡成分交互影响,自清康熙年间开始向外地迁徙,进入客家第四次大迁移(1645-1867)期间〔陈运栋1978,51,57〕。
这一期间,客家先民分迁至广东中部及滨海地区,与四川、广西、湖南及台湾。

坊廓都葫芦輋迁台

葫芦輋,明初建村落,地形像葫芦而称葫芦輋,属坊廓都二图〔毛鸿宾、瑞麟1866,10〕,即1731年之前的海丰县及之后的陆丰县。
而现在的八万地区因元末明初时该地有葫芦祀会、百万里社群祀会,故有「葫芦百万」之称,后取百万谐音俗成「八万」〔八万镇公民政府2022〕;民国36年(1947)归属新设的安葫乡,1957始设八万乡,1992撤乡建镇至今。
葫芦輋旧时包括甘葫片区(今河东镇甘坑村落、竹坑村落、秋冬村落)、新坑片区(今八万镇新坑村落、坪林村落、新葫村落)、与高下葫片区。
葫芦輋1952年后简称葫峰〔陆丰地名史志2008〕,范围仅原高下葫片区的上葫、下葫两个村落委会。

葫芦輋八万地区迁台,除了吴姓以外已知另有:

八万镇高塘村落田心寨萧姓→苗栗

八万镇下葫村落上屋杨姓→新竹

八万镇吉水村落琳珠陈姓→新竹

河东镇竹坑村落楼下何姓→苗栗新竹

河东镇甘坑村落杨桃窝张姓→新竹

吴枫授派下以外,迁台吴姓还有:

八万镇双派村落井背吴朝捷→新竹湖口乡埔心

八万镇双派村落井背吴维信→新竹湖口乡羊喜窝

八万镇双派村落井背吴玉贵吴玉发→桃园平镇区东势

河东镇秋冬村落秋冬尾吴起成吴起业→苗栗西湖乡湖东

吴枫授于弘治十年(1497)自大埔湖寮经五华、陆河(属海丰),迁移至陆丰(亦属海丰,1731年始设陆丰县),在陆丰葫芦輋(八万镇葫峰)繁衍生息两百多年传下六七代来到清朝初年,因葫芦状地形与人口膨胀,造成地狭人稠,从葫芦輋八、九世开始外迁至海陆丰其它地区(陆丰近海村落镇、陆河县、及海丰县临近区域);出了惠州府,族谱上「往台」与「往番」成为多数,但均以不明记载。

吴枫授生于明永乐十九年(1421),病逝于弘治十五年(1502),祠堂「锡福堂」位于新坑接官亭。
《中国吴氏通书》陆丰篇,记载葫芦輋二世到四世的出生年,二世吴兰(1444)、吴斌(1446)、吴浩(1451)、吴钦(1453)、吴俊(1456);三世吴文爵(1472);四世吴天禄(法传公,1492)、吴天道(法游公,1494)、吴天富(法政公,1496)、吴天贵(法清公,1499)〔吴健琴2001,797-8〕。

葫芦輋以法清公枝叶茂盛传衍最广,上葫村落险些全为吴天贵(法清公)派下,吴天富(法政公)后裔其次,吴天道(法游公)子孙极少,而不见吴天禄(法传公)支。
法清公祠堂「鹿鸣堂」位于上葫村落坪里,法政公祠堂「贵德堂」位于下葫村落山下,法游公祠堂「崇让堂」位于下葫村落埔仔下。

法清公,吴天贵妣曾氏生:长房吴梃(环山公)、二房吴槐(屏山公)、三房吴楠(宾山公)、四房吴枢(友山公)、吴机(我山公,无嗣)五子,有19孙56曾孙。
法清公卒于明神宗万历十四年(1586),享年87岁,与曾氏妈合葬葫峰坎下君子岭。
葫峰坪里「鹿鸣堂」祠堂,每年冬至四大房聚拢戏班演唱敬拜,每三年扩大牵龙顿兵〔吴圣发2006,101〕。

葫峰吴氏四世祖法清义冢

吴枫授派下迁移广东省境内惠州府之外有:葫芦輋九世吴汝经三个儿子吴上颖、吴上俊、吴上宏三兄弟百口百多人,于乾隆九年(1744)从陆丰葫芦輋一起迁到喷鼻香山县黄梁都汉坑村落(现珠海市斗门区斗门镇八甲村落汉坑)。
是现有记录中,广东境内海陆丰以外地区迁移最远也是最弘大的一支。
吴汝经世系为:4法清公>5友山公>6毓英公>7殿卿公>8吴振生>9吴汝经。
详见大埔《吴氏宗谱》〈广东中山县黄梁都千七郎公派志广公系〉〔吴呈礼1995,431-7〕。

葫芦輋迁台吴枫授后裔,已确认28支来台祖,除9吴汝瞻>10吴式鸿→彰化田尾、及10吴钦存>11吴廷光>12吴立洁>13吴定文→苗栗铜锣两支尚不愿定所属支脉外,别的26支依世系长幼分列如下

葫芦輋二世吴斌派下:

斌公>3深沐公>4倘佑公>5居堂公>6成衢公>7不雅观畴公>8吴鸿祥>9吴展成>10吴尔拔>11吴毓堂→新竹新埔

葫芦輋四世吴天富派下:

1. 法政公>5玉山公>6心玉公>7宣芳公>8吴良传>9吴汝锦>10吴式用→苗栗通霄,世系简谱〈3531汝锦式用公派下〉

2. 法政公>5玉山公>6心玉公>7应金公>8吴良儆>9吴汝楚>10吴式伍>11吴华相→苗栗铜锣

葫芦輋四世吴天贵派下:

五世长房吴梃(环山公)支有五→

1. 法清公>5环山公>6少山公>7立熙公>8吴良玺>9吴汝集>10吴式良>11吴曰勤→新竹新埔,世系简谱〈4111-1汝集曰勤公派下〉

2. 法清公>5环山公>6少山公>7立熙公>8吴良玖>9吴士广>10吴式元>11吴曰亮→苗栗私邸

3. 法清公>5环山公>6少涯公>7纯衷公>8吴良柱>9吴汝霖>10吴奕贵>11吴元秀→新竹宝山

4. 法清公>5环山公>6少涯公>7胤昌公>8吴良佐>9吴汝崇>10吴式燕、吴式统、吴式勇→新竹北埔,乾隆三年(1738)来台,世系简谱〈4124汝崇公派下〉

5. 法清公>5环山公>6少台公>7居一公>8吴良枢>9吴汝旦>10吴式业→苗栗西湖,世系简谱〈4132汝旦式业公派下〉

五世二房吴槐(屏山公)支有三→

1. 法清公>5屏山公>6仰屏公>7则征公>8吴良○>9吴汝○>10吴宾州>11吴曰福→苗栗铜锣

2. 法清公>5屏山公>6仰屏公>7斐成公>8吴良让>9吴汝喷鼻香>10吴友参>11吴槐魁→苗栗铜锣

3. 法清公>5屏山公>6仰屏公>7斐成公>8吴良让>9吴汝宗→苗栗私邸,乾隆十三年(1748)来台,世系简谱〈4219-2汝宗公派下〉

五世屏山公成裕堂,位于陆丰市大安镇

五世屏山公成裕堂,位于陆丰市大安镇

五世屏山公墓,位于陆丰市大安八万镇上葫三斗种

五世三房吴楠(宾山公)支有十一→

1. 法清公>5宾山公>6少宾公>7行恕公>8吴良祚>9吴汝忠>10吴文耿→新竹金山,世系简谱〈4312-1汝忠文耿公派下〉

2. 法清公>5宾山公>6少宾公>7行恕公>8吴良祚>9吴绍尹>10吴圣模>11吴永伸>12吴康赞>13吴汉缺>14吴秀妹、吴珠妹、吴龙妹→新竹新丰

3. 法清公>5宾山公>6少宾公>7行恕公>8吴良禧>9吴量如>10吴奕参>11吴孟集>12吴立霸→新竹芎林,世系简谱〈4312-3量如立霸公派下〉

4. 法清公>5宾山公>6少宾公>7行恕公>8吴良祉>9吴汝煌>10吴次郎>11吴德宽>12吴腾辉>13吴定标→新竹峨眉

5. 法清公>5宾山公>6少宾公>7行恕公>8吴良祉>9吴汝煌>10吴次经>11吴德英>12吴麟辉→新竹竹东,嘉庆十五年(1810)来台

6. 法清公>5宾山公>6少宾公>7行恕公>8吴良祉>9吴汝煌>10吴次经>11吴德华>12吴必辉→新竹芎林,世系简谱〈4312-6汝煌必辉公派下〉

7. 法清公>5宾山公>6化宇公>7弼宸公>8吴良和>9吴玄及>10吴龙约>11吴曰荫→新竹竹东

8. 法清公>5宾山公>6毓寰公>7汉枢公>8吴良英>9吴汝明>10吴仕登>11吴永昌→新竹金山

9. 法清公>5宾山公>6毓寰公>7汉枢公>8吴良英>9吴汝振>10吴秀登>11吴永韬→新竹芎林

10. 法清公>5宾山公>6翼明公>7京擢公>8吴良坎>9吴汝居>10吴式殿→苗栗头份

11. 法清公>5宾山公>6翼明公>7左海公>8吴良琩>9吴汝派>10吴德傑、吴德和、吴德清→苗栗竹南头份,雍正十年(1732)来台,世系简谱〈4343汝派公派下〉

五世四房吴枢(友山公)支有四→

1. 法清公>5友山公>6调宇公>7铿而公>8吴良珠>9吴汝荫>10吴式情>11吴曰祈>12吴受贵>13吴南生→新竹北埔

2. 法清公>5友山公>6调宇公>7君璘公>8吴时荣>9吴汝蓁>10吴式猛>11吴曰大→苗栗头份,世系简谱〈4423-1汝蓁曰大公派下〉

3. 法清公>5友山公>6调宇公>7君璘公>8吴时荣>9吴汝蓁>10吴式猛>11吴曰足→苗栗头份,世系简谱〈4423-2汝蓁曰足公派下〉

4. 法清公>5友山公>6毓英公>7殿卿公>8吴姬龙>9吴汝桓>10吴式千>11吴国文→新竹峨眉

枫授公的传人台湾史迹

〈4219-2汝宗公派下〉苗栗私邸五谷宫肇建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原是简陋地皮公伯公坛,仅奉祀福德正神,让民众膜拜祈保安然。
嘉庆廿五年(1820),自大陆来台的9世吴汝宗,每于徒步往出矿坑挑油贩卖时,必以此地皮公为安歇站,吴汝宗来台谋生时自原乡携带护身的「五谷神农天子位」特牌,祀奉于家而少喷鼻香火,于是萌生动机移请于伯公坛供往来行人拜祀。
供奉后风调雨顺家境安然,成为当时私邸街的紧张崇奉中央〔郭慈欣2003,118-9〕。

〈4343汝派公派下〉《三湾乡志》记载「嘉庆21年(1816)林长荣、梁集福、徐明桂、徐德昌、梁鸿勋、张永广、张裕贤、邱汤蓝、陈仰松、张桂喷鼻香、吴张兴、林元淑、温洪忠、刘吴长、黄合成、廖天兴、吴会章等17股人合资征本,据垦批串名「林福昌、梁张徐、邱汤成」,向中港社番通事哲生,土目潘水全等承垦有二湾、三湾、平潭、南北埔一带树林青埔,又向新港社番屯丁首林武力、六于等就地承垦有养瞻屯埔。
造筑隘寮、募丁把守……」〔梁召明2005,105〕、〔临时台湾地皮调查局1904,783-7〕。
11世吴会章为汝派公派下来台祖吴德和之子。

〈0233展成毓堂公派下〉来台祖吴毓堂之子12世吴立贵为新埔枋寮义民庙创建四姓首事之一。
乾隆五十二年(1787)林爽文事宜平定后,清乾隆帝分别赐御匾予台湾各籍公民,泉州移民得「旌义」、漳州移民得「思义」、粤籍得「褒忠」、及熟番得「效顺」。
当时客家义首之一王廷昌出资委人网络义民遗骸,并跟黄宗旺、林先坤、吴立贵三大客家义首出面呈请平乱将军福康安批准建庙。
乾隆五十三年(1788)奠基破土,至乾隆五十六年(1791)冬褒忠亭正式竣工落成〔黄卓权2008,95-6〕。

四姓首事嘉庆七年(1802)〈同立合议规条簿约字〉上记载「此庙建成十余载,各庄人等同心协力,立有义民敬拜甚多;惟庙内崇奉诏书及程厅主未有敬拜。
四姓王廷昌、黄宗旺、林先坤、吴立贵等立酌议,四人每人该津银一百十大元,承买新社、螺蟧庄田业……」〔罗烈师2006a,196〕。
创建檀越王廷昌、黄宗旺、吴立贵及钱茂祖四人禄位,安奉在虎边横屋右路〔罗烈师2006b,116-20〕。

〈4124汝崇公派下〉大正六年(1917)大湖众绅为感念吴定贵、吴定新、吴定连、吴定来手足昆季,于法云禅寺正殿右后方,直立一座〈大湖开辟纪念碑〉。
纪念碑四面墙镶有石刻碑记,记述吴氏手足昆季披荆斩棘,开辟版图的经由与功绩〔大湖乡志1999,619-24〕。
13世吴定贵堂兄弟为汝崇公派下来台祖吴式燕曾孙。

「汝崇公派下」在新竹县有位增额国代15世吴明增(式勇公派下),苗栗县也有一位增额国代15世吴明波(式燕公派下)。
苗栗大湖「汝崇公派下」还有一位被誉为客家盛行音乐之父的16世吴盛智,以盛行歌曲形式写客家歌曲,个中旋律动听随处颂扬的《无缘》一曲,于1986年被云门舞集选用为《我的乡愁我的歌》舞码当中的配乐歌曲,带动新一波客家音乐创作浪潮〔客家云2017〕。

〈4111-1汝集曰勤公派下〉来台祖吴曰勤之曾孙14世吴廖(财)连、吴扬座、吴扬(不雅观)佑三兄弟,以合称吴廖三和为枋寮义民庙十五大轮庄之大茅埔大庄总炉主公号〔赖玉玲2000,31〕。
道光27年(1847)湖口、芎林、关西(石光)、新埔等四大庄轮值经理庙产时,其祭典区范围已包含目前头前溪流域、凤山溪流域、及溪北地区等南中北三区。
至1871年已涌现十三大庄,1877年大隘三乡(北埔、宝山及峨眉)加入成为十四庄,1976年原溪北大庄区分为新屋与不雅观音两大庄,枋寮义民庙的祭典区成为十五大轮庄〔范明焕2015,153-5〕。

〈4312-5汝煌麟辉公派下〉麟辉公派下18世吴国栋,为1989年第十一届前花莲县长,因1992年立委选举魏木村落738张幽灵选票,以县选委会主任委员负政治任务而请辞县长;历任省议员、花莲县长、国营会副主委、与行政院顾问〔何来美2017,439-51〕。
县长任内对花莲都邑操持、生物科技家当、原住民政策、及引进设立大学(东华大学)有远大愿景。

四位花莲前任老县长,由左而右,依序为吴水云、王庆丰、吴国栋、陈净水

已连系上28支枫授公来台后裔中,唯一康熙年间来台9汝瞻>10式鸿公派下,居彰化田尾乡海丰仑外,别的都在雍正乾隆嘉庆年间迁台,来台祖都居苗栗与新竹二县各州里,最北来到湖口与新丰,未创造有来台落脚桃园县境者。
拜访葫芦輋来台宗亲从族谱及访谈间得知,在日治期间有一二十支16世盛字辈,从苗栗、新竹祖居地二次移民,迁移至花莲、台东地区。

在台湾各县市吴姓宗亲会中,吴枫授在台后裔为紧张领导的有新竹县吴姓宗亲会(15世吴明增理事长),共同领导的是苗栗县吴姓宗亲会(17世吴嘉明名誉理事长、17世吴锦章前理事长),紧张参与的则有台中市吴姓宗亲会(17世吴佳栋前理事长)、桃园市吴姓宗亲会、与花莲县吴姓宗亲会。

参考书目:

1. 八万镇公民政府,2022,〈八万镇历史文化〉。
https://www.lufengshi.gov.cn/lfsbwz/jdgk/lswh/content/post_866875.html

2. 陈达,1938,〈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

3. 陈守继,2017,〈略谈苏成、苏利〉,《陆丰文史》第五辑。
http://www.lfszx.gov.cn/history/442.html

4. 陈运栋,1978,《客家人》。

5.《大湖乡志》,1999,第八篇不雅观光胜迹〈大湖开辟纪念碑考释〉。

6. 范明焕,2012,〈新埔义民爷祭典的文化内涵、演化与特色〉《新竹文献》50期。

7. 郭慈欣,2003,〈清代苗栗地区的开拓与汉人社会的建立〉。

8.《海丰县志》1988-2004,2012,第一章〈建置区划〉。

9. 何来美,2017,《台湾客家政治风云录》。

10. 黄卓权,2008,〈义民庙早期历史的原貌、传说与记载-历史文本与历史叙事的磋商〉,《台湾文献》59卷第3期。

11.《客家云》,2017,〈台湾客籍作曲家-吴盛智小传〉。

12. 赖玉玲,2000,〈新埔枋寮褒忠义民庙的客家公号〉,《史汇》第四期。

13. 冷剑波,2007,〈清代陆丰地区客家人移民台湾研究〉。

14. 梁召明,2005,《三湾乡志》〈历史篇〉。

15.〈陆丰地名史志〉,2008,《建潮胡氏网》。
https://jchusw.com/read.php?tid=389

16. 罗烈师,2006a,《台湾客家之形成:以竹堑地区为核心的不雅观察》。

17. 罗烈师,2006b,〈台湾枋寮义民庙阶序体系的形成〉,《客家研究》创刊号,97-145。

18.《逐日头条》,2019,〈三藩之乱对惠州的毁坏〉。
https://kknews.cc/zh-my/history/x2oo99r.html

19. 临时台湾地皮调查局,1904,《清代台湾大租调查书》,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七辑。

20. 毛鸿宾、瑞麟,1866,《广东图说》卷二十七〈陆丰〉。

21. 潘家懿,2010,〈万历初进人海陆丰的漳属客家话今貌〉。

22. 宋濂,1370,《元史》卷一百三十一〈完者都传〉。

23.《天下吴氏网》,2018,〈历经八百多年的永定“天子楼”墓主吴璘〉。
http://www.tianxiawushi.com/plus/view.php?aid=1762

24. 吴呈礼,1995,大埔《吴氏宗谱》,出版大埔吴氏宗谱理事会。

25. 吴健琴,2001,《中国吴氏通书》。

26. 吴建平,1976,《南洋吴氏宗谱》,南洋吴氏宗亲会。

27. 吴圣发,2006,《吴氏族谱》,葫峰鹿鸣堂理事会。

28. 吴盛煌,1974,《吴氏族谱》第贰集。

29. 吴铜,1959,《吴氏宗族宝鉴》别号《吴氏大族谱》。

30. 颜梦竹,2024,〈古代人口藏匿〉。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808/18/843748_1130786516.shtml

31. 张定雄,1994,《永定县志》,永定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请关注「葫蘆輋來台吳姓宗親」粉丝专页:

https://www.facebook.com/GourdTilted.WUsClan.inTaiwan

欢迎按赞追踪更多文章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