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请先联系newmedia@huanqiukexue.com
试着阅读上面的单词,看看你的唇部和牙齿是怎么运动和互助的。图片来源:pixabay
近段韶光Science最新揭橥的一篇文章中,来自苏黎世大学的研究者指出,人类饮食习气的改变造就了不同的发音。例如“f”和“v”的发音便是人类蜕变过程中因食品改变后发展而来的。这篇文章你可以亲自参与进来,感想熏染不同发音带来的感知差异,同时领略到史古人类在蜕变过程中留给我们的文化烙印。
撰文丨杨心舟
人类多样的措辞系统
人类的措辞是通过发声来完成的,这也是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独占的互换办法。在措辞产生过程中,人类的生理构造也发生了巨大变革,比如喉部持续下移,舌骨发生变革,能够自若地掌握呼吸。考古学创造人类这些生理构造改变在50万年前就已经蜕变出来了,他们乃至推测在更久远的期间就已经有分外的发声构造。
如今天下上大约存在7000种措辞,这展示出了人类措辞特有的多样性。同时如此多的措辞背后也出身了各种各样的发音,个中最普遍的便是英文中“i”、“u”、“a”的发音,这类发音很大略,并且不须要花费特殊多的力气,口型保持伸开就能发出。但是在非洲南部某些地区的措辞中,仍旧保留着较多“m”的发音,这种发音须要双唇紧闭后才能发出,大家可以自行比较两种发音的难易程度。
科学家目前推测这些不同的发音紧张是智人涌现后,生活习气改变导致生理构造变革产生的。而一种发音类型的难易程度决定着其是否随意马虎被听见和学习,这也是发音类型分布范围是否广泛的决定成分。
唇齿音f(左)和双唇音m(右)两种模式中切牙(门牙)和嘴唇的位置。
2016年,马克斯普朗克生理措辞学研究所的措辞学家Harald Hammarström提出,发音变革和利用者的生存环境有很大关系。当生活习气固定后,发音也会随之固定,并会发展出相应的措辞和语法。他推测这种理论在任何措辞体系中都是适用的。
独特的发音
已故的著名措辞学家Charles Hockett 曾创造,唇齿音包括“f”和“v”在内,在那些以佃猎和采集为生的人措辞中很稀少。他推测是由于这些人每天吃下的食品都比较粗糙,因此对牙齿造成了较大的磨损,从而形成了对切咬合(edge-to-edge bite)的牙型,对切是指高下切牙(即门牙)的边缘对齐。我们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例子来理解对切咬合形成的过程,想象一下平时啃咬比较糙的食品时牙齿的处理办法,比如我们常日会大量利用高下切牙来撕咬骨头上的肉块。或者你也可以想象啃一块放硬了的馒头,门牙要受到多大的摩擦阻力。
一旦形成对切咬合牙型,人类就很难发出“f”或者“v”的声音,你可以将高下门牙边缘对齐,然后考试测验发出带“f”音的单词(我相信真善美的读者脑中浮现的第一个单词不会是FK),是不是要花点力气才能完成,或者发出来并不标准?Hockett推测,佃猎地区的措辞系统中缺失落“f”和“v”的发音,正是这种对切咬合造成的。
随着人类从旧石器时期向新石器时期演化,人类的牙型逐渐由对切咬合向覆合/覆盖型(overbite/overjet)转变。覆合/覆盖是指,高下切牙并非边缘对齐,而是上切牙略微突出、下切牙抵在上切牙内侧一半的位置。你也可以检讨一下,自己的牙齿是哪一种类型。
A和B为对切咬合牙型,C为覆合/覆盖牙型
其实在人类中,覆合/覆盖才是出生后的牙齿标准模型,佃猎地区的人类长期吃粗糙类的食品会造成牙齿过度磨损,同时引起齿槽的改变。牙齿为了更好地啃咬食品也会移动位置,来填补磨损部分的缺失落,终极发展成了对切咬合。而一旦咬合办法形成,措辞发音也随之发生改变。研究指出,这种磨损造成的改变不仅仅只是当代佃猎地区人独占,在早期智人中同样普遍存在。
而当代的大多数人类聚拢地中,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牙齿都保持着覆合/覆盖,这紧张是由于牙齿磨损的程度极大地降落了。之前许多考古类的研究就推断这与人类饮食习气的变革有关,由于牙齿磨损的大部分都是咀嚼食品造成的,而更加风雅化的食品减少了牙面与食品的摩擦。食品更易咀嚼还会减轻下颌的包袱,让下颌骨变得更短,更利于保持覆合的牙齿模型。
布里斯托大学的生物地球化学家Richard P. Evershed于2016年在Nature Plants发文指出,判断史古人类的食品是否经由精化或者烹饪的证据便是陶器。有陶器解释农业已经发展了起来,由于人们会利用陶器来储存粮食。精化的食品不须要大力地利用门牙和咬肌,极大地减少了对切咬合的形成。同样你可以想象食用煮好的米饭或者松软蛋糕时,牙齿是如何运作的,又是否有明显阻力感。而目前创造的天下最早一批陶器涌现于旧石器时期末期,这也能阐明新石器时期早期头骨的牙齿类型为什么涌现了改变。
“f”和“v”分外在哪
为了探究为什么这两种牙齿布局使得可发出的音节不一样,在Science的最新论文中,研究职员构建了一套以生物力学为根本的仿照系统,它能够展示出在人类发音时口腔肌肉活动。从仿照结果来看,覆合/覆盖牙型发出唇齿音(“f”和“v”)要比对切型省力29%,并且发力的肌肉部位也有差异。并且整体来说,覆合/覆盖牙型的口腔肌肉利用起来都要更省力,而对切咬合型中肌肉发力最多的部位便是颏肌,这块肌肉紧张卖力将下唇拉动到上切牙。
发出f和v的音节时唇与牙靠近间隔参照点(蓝色点)上侧是覆合/覆盖牙型,下侧是对切咬合牙型
为了探究唇齿音是不是最具分外性的,研究者同时也仿照了其他发音情形下口腔肌肉的发力情形。比如双唇音“p”和“w”,这两个发音结束时你的双唇都是紧闭的,大家可以发音感想熏染。在双唇音中,覆合/覆盖牙型中肌肉利用程度要更大,对切咬合则相对较低。这也是对切咬合牙型中,高下唇的间隔要更近带来的结果。我们在蜕变过程中,发唇齿音变得更随意马虎了,但双唇音则会更加费力。
发出p和b的音节结束时唇与牙靠近间隔参照点(蓝色点)左侧是覆合/覆盖牙构造,右侧是对切咬合构造
发出w的音节时唇与牙靠近间隔参照点(蓝色点)左侧是覆合/覆盖牙构造,右侧是对切咬合构造
研究者认为仿照算法展示出,旧石器晚期饮食习气的改变,让成人牙齿从对切咬合型转变成了覆合/覆盖牙型。这种改变让唇齿音发起来更随意马虎,因此会让许多人无意中就发出唇齿音,并且在社群中开始传播利用。
在当代,许多地区仍旧有人过着佃猎式的生活,牙齿磨损程度很高,如格陵兰岛地区、非洲南部的部落。研究者推测这些地区的原始措辞是不存在唇齿音的,纵然有也是从别的社群中借鉴而来。而结果也的确如此,在这些区域内互换中用到的唇齿音都是学习了其他地区的措辞,比如格陵兰岛西部学习丹麦语,非洲南部学习日耳曼语系,澳洲部落学习英语。
D. E. Blasi在研究中写道,“我们不要以为现在能发出各种音节是一件与生俱来的事,我们研究了遍布全天下的措辞,没有任何一种可以不受环境和人体构造的影响。”而不同的措辞也是人类蜕变史上先人留给我们的文化印记,一种措辞极大地代表了文化的精髓,或许我们现在还不知道措辞到底是如何产生的,但我们已经开始有了探寻的方向,从生理蜕变和发音入手,回归本初。
论文:
Human sound systems areshaped by post-Neolithic changesin bite configuration.
http://dx.doi.org/10.1126/science.aav3218
参考链接:
https://www.eurekalert.org/emb_releases/2019-03/aaft-dci031119.php
https://www.eurekalert.org/jrnls/sci/emb_scipak/pdf/blasi190315print.pdf
https://academic.oup.com/jole/article/1/1/19/2281898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plants2016194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peech
本文由微信公众号“环球科学”(ID:huanqiukexue)授权转载
转载请先联系newmedia@huanqiukexue.com
编辑:AI
近期热门文章Top10
↓ 点击标题即可查看 ↓
1. 物理定律见告你,爱情的原形有多么残酷!
2. 玉皇大帝到底住在平流层还是对流层?
3. 玻璃球里的花纹是怎么弄进去的?看完童年之谜终于解开了
4. 不要模拟!
把两颗葡萄一起放进微波炉 ,能烧得你家都没了
5. 仰望星空100年
6. 不知道这些,别说你看懂了《流浪地球》
7. 如何批量制造钻石
8. 杨-米尔斯理论说了啥?为什么说这是杨振宁超越他诺奖的贡献?
9. 怎么避免上厕所没有纸?看完这篇文章你就懂了
10. 牛顿棺材板压不住时,请祭出此物防身!